在2025年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上,20年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20項科技成果發布,其中多項成果與水利工作緊密相關。水利,作為“兩山”理念貫徹落實的關鍵要素,在華夏大地的江河之上,搭建起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輔相成、相互轉換的堅固“橋梁”,讓“點水成金”的美好愿景逐漸成為現實。
幸福河湖:鋪就綠色發展底色
碧波蕩漾、景色秀美的重慶市芙蓉江武隆段,先后獲得世界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多項桂冠,納入重慶市級幸福河湖建設名單。“我們強力推進芙蓉江‘一河一策’任務落細落實,將任務分解量化為6大類16項工作,壓實各級河長查河治河管河責任,”武隆區芙蓉江河長辦工作人員黃鈺婷說,“切實提升芙蓉江管護治理水平,芙蓉江水質常年保持Ⅱ類及以上。”
“綠色是幸福河湖的底色。”水利部河湖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水利部等6部門制定印發《關于全面推進幸福河湖建設的意見》,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從提升河湖安全保障水平、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清潔美麗、推動河湖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保護傳承弘揚江河文化等5個方面部署幸福河湖建設的任務,推動河湖生態優勢、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經濟優勢轉化。
浙江靈山港、廣東南崗河、福建九十九灣……2022年以來,水利部會同財政部在全國遴選122條(個)河湖,實施幸福河湖建設項目。同時,水利部還指導各地有序推進幸福河湖建設,全國各級河湖長統籌資源,推進河湖系統治理,建成各具特色的幸福河湖3000多條,“河安湖晏、水清魚躍、岸綠景美、宜居宜業、人水和諧”的幸福河湖故事生動上演,一汪汪清水也成為孕育“金山銀山”的綠色寶庫。
水經濟崛起:激活河湖經濟潛能
水不僅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載體。
在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西江碧道馬拉松公園,漫步道、跑步道、騎行道、綠化道“四道”貫通,綠樹花草隨處可見,夏日夜晚,游人絡繹不絕,納涼嬉戲,一派熱鬧景象。
“二樓可以看見開闊江景、日落月出,特別吸引年輕人‘打卡’。”公園里“moon river”咖啡館經理林海苑說,開業以來生意很好,最多一天賣1000多杯咖啡。
“西江碧道在原西江大堤的基礎上建設而成,在建設西江大堤安全保障之軸的同時,打造了一條融自然生態、休閑運動、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濱水生態廊道。”江門市水利局局長王作青介紹。穿行西江碧道生態濱水空間,沿線設置輕餐飲咖啡館、運動驛站、跳蚤集市等多元業態,創造超200個就業崗位,商鋪年營業額近2000萬元。
幸福河湖建設不僅要求“水安、水美”,更要實現“水富”。重慶市武隆區成立旅游產業公司,購置10艘觀光游船開發芙蓉江旅游,每年舉辦龍舟賽等活動,2024年吸引各地游客20余萬人次,收入超2000萬元。
在濱水空間營造文化體驗、親水休閑、夜間經濟等特色消費場景,利用河湖優質水資源開發礦泉水、直飲水等優質產品,以水庫、水閘及小水電等水利工程為載體打造特色品牌……廣東省推動河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部署開展“10+2”省級水經濟試點,市、縣同步開展了109個試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約120億元,其中社會資本投資約占80%。
“點水成金、綠水興粵,經評估,廣東省水經濟產業規模約為1萬億元”,廣東省水利廳副廳長陳仁著高興地展望前景,廣東以水經濟書寫的綠色發展答卷日益精彩。
碳匯交易:構建良性循環機制
“近年來,各地加快推動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如四川寧夏達成黃河流域首單跨省區域水權交易、福建長汀水土保持碳匯交易、浙江安吉生態清潔小流域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等等,”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濃娣說,“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水思路和治水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豐富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
6月25日,廣東省首單水土保持碳匯在深圳成功簽發。這也是廣東省簽發的首個水土保持碳匯項目,標志著廣東省在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上取得重要突破。
深圳市水土保持碳匯交易探索并不是個例。今年6月,重慶武隆區楊柳塘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項目在重慶市聯交所成功交易,成交金額8580萬元,主要交易內容為楊柳塘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增量價值4383萬元和20年期水土保持農業產業生態產品4197萬元。
近年來,多個地區成功推動水土保持碳匯交易落地,積極探索建立“金山銀山”反哺“綠水青山”的良性循環機制,通過水土保持生態產品轉化收益,再投入水土保持提質增效和村民創收致富,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和鄉村振興。
河湖煥新顏、綠水涌生機。隨著水利投融資改革等一項項創新舉措的出臺,也為“綠水”和“金山”的相互轉化增添源源動力。
在今年全國兩會的“部長通道”上,水利部部長李國英強調:“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水利部將堅持不懈做好江河湖泊生態保護治理這篇大文章,讓越來越多的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讓越來越多的河湖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今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公開發布,提出形成“江河哺育人民、人民守護江河、人水和諧共生”的江河保護治理格局,堅持“兩山”理念,以更大力度推進江河保護治理。在不斷創新中破解難題,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水利高質量發展美好畫卷。(中國經濟網 記者楊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