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9月17日訊(記者 朱國旺)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醫藥產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均壽命也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重病、特病救治,慢病管理方面的醫藥健康需求尚未得到完全滿足。在不久前成都召開的“2018·第五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上,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 執行總裁康韋女士表示,只有通過世界水平的生物醫藥創新,才能不斷地解決患者的病痛,滿足他們未被滿足的需求。

RDPAC執行總裁康韋在峰會上致辭
據了解,我國制藥企業已達六七千家,人們缺醫少藥狀況已經得到根本扭轉,藥品供應基本不成問題,但要實現到2030年,人民健康水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仍然任重道遠。康韋表示,我國目前有兩大醫藥健康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一是很多重病、特病治療藥物國外有而中國沒有,像九價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疫苗,也是今年剛剛在我國上市,之前很多女性只能在境外使用,還有很多腫瘤的治療藥物國內沒有上市;二是慢病管理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患者在疾病預防意識方面還存在不足,良好的生活方式需要得到更科學的指導。她認為,無論是藥物開發,還是慢病管理模式,都需要進行創新,只有通過創新才能解決患者未被滿足的需求。
在談到生物醫藥創新主體時,康韋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中國很多創新都是投資人在做,他們以能夠實現快速上市融資為目的。而世界水平的創新,代表的是一套創新的生態體系,包括創新政策、文化和人才。藥物研發、注冊、鼓勵市場準入的政策要跟國際接軌。創新是有風險的,需要政府和整個社會給予激勵和推動。創新需要人才和文化,這種文化就是所有創新的目的都是為了患者,通過創新能夠超越現在的治療方法,給患者帶來更好的療效和更少的副作用。因此,創新不應該是投資人做的事,而應該是科學家做的事。
生物醫藥創新需要有一個科學的監管體系,中國在藥品科學監管體系邁出的一個重要一步就是加入了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ICH),在今年被選為ICH管委會核心成員。康韋指出,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意味著中國的藥監體系正在跟歐美發達國家接軌,從而可以保證中國的創新能夠走出去,國外的創新能夠進得來。RDPAC在這個過程中,跟國家藥品監管機構進行了深度合作,幫助提升我國藥品科學監管能力。
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是一個由40家具備國際領先研究和開發能力的跨國制藥企業組成的非營利組織。RDPAC會員公司每年投資總計80億元用于醫藥研發。康韋表示,RDPAC要幫助中國創新、引導中國創新,真正以產業發展的政策來支持創新,同時推動創新的科學、創新的態度,對科學的態度,真正能夠提供有價值的給到患者。
在此次峰會上,RDPAC宣布,第二屆國際醫藥創新大會(IPIF19)將于2019年3月26日在北京舉辦。此次大會將聚焦全球熱點議題,通過前瞻性的議程設置與豐富的討論形式,引領醫藥衛生領域的深度探討,促進以患者為中心的醫藥衛生體系建設。與此同時,作為IPIF19的重要環節之一,首屆蓋倫獎(中國)(Prix Galien China)的頒獎典禮將于同日舉行。在蓋倫獎48年的歷史中,這是首次將中國列入世界公認的追求創新藥物和療法的15個國家之一。首屆蓋倫獎(中國)將分別表彰三個類別的杰出貢獻,包括創新藥品獎、研究獎和數字創新獎。美國蓋倫獎委員會主席、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首席執行官蘇珊·德斯蒙德-赫爾曼(Sue Desmond-Hellmann)是此次蓋倫獎(中國)評審委員之一。

RDPAC執行委員會委員羅杰仁在峰會上致辭
“當今,醫藥創新格局正迅速發展,許多以前被視為不可能實現的治療方法和手段不斷涌現。”RDPAC執行委員會委員羅杰仁 (Rogier Janssens) 先生指出,“中國正努力在創新的世界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將為推進這一進程帶來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推動力。為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IPIF19將通過構建一個開放的、包容的高層對話平臺,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探討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