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二十年來,在“兩山論”的指導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日新月異,政策與制度不斷創新,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生態保護與修復成果顯著,綠色轉型與經濟發展并行,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農業文化遺產地是典型的“綠水青山”,而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與利用,能創造“金山銀山”。農業文化遺產中蘊藏著哪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遺產地獨特的生態環境如何為當地農民創造經濟價值?各利益相關方又是如何攜手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日前記者采訪了多名專家以及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相關負責人,聽他們講述各自的見解與經驗。
天人合一:農遺守護“綠水青山”
農業文化遺產是先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見證,也是如今綠水青山的守護者。
“‘兩山論’強調生態優先,以及生態優先背景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業文化遺產歷經千百年歷史得以留存至今,并持續發揮作用,本身即具備顯著的可持續性特征,其所在地往往擁有豐富的生物遺傳資源,這正是農業文化遺產能夠持續為當地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及農民生產生活創造價值的關鍵所在。”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龍春林表示,農業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展現的價值,正是“兩山論”的生動實踐。
2500多年前,太湖沿岸的先民苦于雨季的洪澇災害,將洼地挖深變成魚塘,塘泥堆放于水塘的四周作為塘基,在塘基上種植桑樹,逐漸形成“池塘養魚、塘基種桑、桑葉養蠶、蠶沙喂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態循環模式,這就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譽為“世間少有美景,良性循環典范”的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如今,遠眺位于湖州市荻港村1007畝桑基魚塘核心保護區,方塘星羅棋布,桑樹郁郁蔥蔥,一派江南好風光。
2000年前,黃河改道后在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留下30萬畝沙丘地,被稱作“黃河故道”,“沙漠荒涼,不宜禾稼,人煙凋敝”。夏津人民在黃河故道的沙地上種植耐貧瘠、根系吸水固土強的桑樹,以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形成了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如今,夏津縣仍遺存6000多畝古桑樹,它們為當地筑起綠色屏障的同時,也為野生木耳、桑黃等菌類和其他樹木及作物種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并發揮著重要的碳匯功能。
1300多年前,以哈尼族為主的十余個民族的先民,在云南紅河沿岸的哀牢山腹地修筑了100萬余畝的梯田。“森林在上、村寨在中、梯田在下、水系貫穿其中”是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的顯著特征,山頂的森林承擔著固土保水的重要功能,傳統的木刻分水法和“趕溝人”制度實現了梯田水資源的精準調度。充沛的水資源不僅滋養了梯田,也為魚類、蛙類等水生生物以及眾多水鳥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維系了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點綠成金:合理開發造“金山銀山”
農業文化遺產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產品的高品質,其優美的自然風光也成為吸引游客的秘訣,為當地農民創造著源源不斷的經濟價值。
浙江省湖州市和麗水市、云南省紅河州元陽哈尼梯田遺產區等先后入選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這里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也給出了讓“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多元答案。
麗水市慶元縣高濕度、富氧化的自然環境為香菇生長提供了“天然溫床”,獨特的水質、空氣與腐殖土條件賦予其更高多糖含量和更緊實的肉質,使慶元香菇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中的第一個食用菌類產品。慶元縣政協副主席吳小軍介紹,為了更好發揮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的經濟價值,慶元縣用科技賦能種業創新和食用菌種植,并加大對香菇精深加工的投入。“我們鼓勵支持香菇企業從傳統種植向精深加工等全產業鏈方向轉型,目前已形成7大類500余款精深加工產品,涵蓋食用菌保鮮品、休閑食品、預制菜、調味品、飲品、保健品、藥品等。”吳小軍說,“我們還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農產品展會,并利用直播帶貨、電商等方式拓寬銷售渠道,讓慶元香菇遠銷歐美、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21年前,湖州荻港徐緣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敏利依托桑基魚塘系統打造的荻港漁莊,如今已成為以非遺陳家菜為特色、以當地居民為主體的復合型休閑度假空間,特色桑葉茶、桑果糕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每年舉辦的魚文化節更是全村村民的民俗狂歡節,吸引無數國內外游客。徐敏利介紹,2019年湖州魚桑文化研學院在荻港漁莊成立后,研學團隊絡繹不絕。去年一年,研學院共接待來自國內外研學團隊800多個,達5萬人次。研學院還通過建立“魚桑研學人家”來帶動當地農民共同富裕,目前已有近200家農戶成為魚桑研學人家,實現了“學生進農家”“研學富農民”“產業壯農村”的局面。
層層疊疊的哈尼梯田堪稱“大地雕塑”,不同季節展現出不同的美景。世界遺產哈尼梯田元陽管理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徐忠亮介紹,2024年,元陽縣共接待游客463.87萬人,同比增長8%,通過發展民宿、打造旅游示范村、培養民族文藝隊等方式,為農民創造大量家門口的就業機會,人均月收入實現了從數百元到數千元不等的顯著提升。
今年5月20日,紅河州委副書記、州長羅萍在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核心保護區元陽縣阿者科村,以“村長”身份誠邀全國游客來紅河旅居,開啟“旅居紅河·村長有請”系列活動的序幕。“目前,‘村長有請’活動目前已在元陽縣舉辦2期,吸引40萬余人次游客,其間旅游總花費達4.1億,游客反饋很好。”徐忠亮說。
活態傳承:攜手共促可持續發展
“近百年來,農業的工業化過程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雖然提升了產能,但引發了資源耗竭、環境污染、食品不安全等問題。當生態農業、可持續農業成為未來農業的發展模式后,人們發現中國傳統農業中的許多智慧可以被借鑒利用,甚至發揚光大。”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駱世明說,“我們必須對中國優秀的傳統農業模式進行保護,防止他們在還未被世界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就因受到現代農業生產模式的沖擊而消亡。”
健全體制機制與完善法規體系并行,為農業文化遺產地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徐忠亮介紹,2022年起元陽哈尼梯田保護利用指揮部全面推行“點對點”負責制和分片包保制,確保每一項保護工作的落實。同時,嚴格依法依規落實《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護管理條例》及其實施辦法,以及《關于進一步加強紅河哈尼梯田保護利用十條措施》,精心制定《元陽縣大抓哈尼梯田保護利用行動計劃》。在日常巡查監測方面,采取實地巡查與數字監測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天-地-人-網”全方位、多層次的監測網絡,全力守護哈尼梯田。
豐富農耕文明的載體,注重教育與傳播,能夠促進民眾自發參與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中來。吳小軍表示,慶元已拍攝制作《一菇一世界》等專題片7部,出版《香菇春秋》《慶元菌類手繪圖譜》等農遺書籍20余本。同時,在全縣幼兒園開展“菇鄉文化主題月”,創新“香菇文化進校園”活動,并依托縣博物館《遇見世遺活態傳承》項目,每年組織學生在剁花法技藝體驗區、菇民戲研學區、農遺科普館開展沉浸式學習,重走千年“香菇之路”。
從生態學與生物學視角對農業文化遺產地開展系統性科學研究,能夠揭示傳統農業循環體系的運行機理,賦能遺產保護策略制定與農產品價值提升。“以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為例,浙江大學農業生態學團隊通過持續研究發現,該系統內鯉魚的遺傳資源類別與普通鯉魚存在差異,遺傳多樣性更為豐富;同時紅外相機等設備顯示,稻田中的魚會有意識撞擊稻株,使稻葉上的害蟲掉落至水中并攝食,這一行為不僅構成生物防治機制,也從全新的視角改變了一些人對于魚類智商的認知,提升了青田田魚價值。”龍春林介紹。
推動農業文化遺產領域的國際合作,加強交流互鑒,才能取長補短,不斷進步。“中國傳統農業‘天人合一’的理念蘊含著生態智慧,而輪作、套作等模式與技術能夠實現用地與養地的結合,兼顧高產與環保,這些理念與技術對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著深遠影響。”駱世明說,“中國也需要向其他國家借鑒農遺保護經驗,比如,韓國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農業農村基本法,搭建立法保護框架;日本將農業文化遺產與動漫IP相結合,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動傳統智慧傳承,實現文化保護與現代傳播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