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投入達到或超過1億元/年的企業,給予一次性財政補助1000萬元;5000萬元(含)至1億元(不含)/年的企業,給予一次性財政補助500萬元;1000萬元(含)至5000萬元(不含)/年的企業,給予一次性財政補助200萬元……上海市近日發布《上海市支持企業加強基礎研究 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措施》,用“真金白銀”向企業發出一份誠意十足的“邀請”:在國際科技競爭日益激烈并向基礎前沿前移的今天,企業要加大投入,不能再做基礎研究局外人。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科學技術發展歷程表明,技術創新能“跳”多高、“跑”多遠,基礎研究是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但在基礎研究方面,短板也日益凸顯。
從研發投入看,近年來我國企業研發經費穩步增長,但主要用于試驗發展,基礎研究支出占比較低;從創新主體參與度看,高等學校和政府屬研究機構仍是開展基礎研究的主力軍,企業對產業安全和重大突破性創新的貢獻仍然有限。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當前,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面對新形勢新挑戰,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企業不僅要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還應努力成為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主體。
加強基礎研究,增加投入是前提。基礎研究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一些企業積極主動開展基礎研究的興致不高。面對這個問題,既需要企業深刻認識當前面臨的挑戰,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加入”,也需要相關部門進一步強化面向企業的“補助+基金”等多元投入鼓勵,全面落實企業基礎研究稅收優惠政策,讓企業基礎研究更有動力、更可持續。
加強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是關鍵。當前,我國基礎研究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開展基礎研究高度依賴的大科學裝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基礎研究平臺也主要布局在高校院所。為此,一方面應著力破除束縛企業利用各類創新資源、“大膽闖、大膽投”等方面的障礙,推動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大科學設施等更大力度向企業開放共享;另一方面要暢通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在企業與高校院所之間的流動通道,并進一步增強企業在基礎研究相關基金及項目中的參與度與話語權。
當前,全球創新競逐已挺進“深水區”,期待更多企業瞄準未來發展,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深耕基礎研究,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領航先行。(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沈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