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也去网,国产高清A在线视频,大屁股白浆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欲久久久天天天综合精品牛牛

對付假專家須打出組合拳

2025-08-19 04:35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馮虎)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對付假專家須打出組合拳

2025年08月19日 04:35   來源:經濟日報   

假專家的黑手正瞄準農民的錢包。近期,媒體曝光了假農技專家在網上騙人的套路。實際出鏡、運營的工作人員沒有任何農業教育背景,當被問到團隊成員是不是農業大學畢業生時,負責人笑嘻嘻地說“全是我們自己編的”。

一句“全是編的”,讓人憤怒。這些假專家、真騙子,對農業技術完全外行,對流量生意卻很在行。他們以“農技指導”“公益助農”之名,行坑農誤農之實。裝模作樣講解農業知識后,就會帶貨各種高價劣質農資。用過農資后的網民留言說,“沒用,騙人的,誰買誰上當”。這些騙子玩轉了算法推薦,掌握了流量密碼,利用短視頻的便捷性和專家的權威性,很容易讓人放下戒心。在他們眼中,是否有用不重要,帶貨掙錢才是唯一目的。

其實,類似案例近年時有發生。梳理起來,假專家有三大特征。一是夸大承諾。或用高大上的概念包裝或鼓吹基于某類原理妙用,動輒吹噓有神奇效果,而正規廠家與專家不會作出這類承諾。二是身份模糊。白大褂上只寫著“農業研究所”,到底是哪個研究所,一無所知,沒有具體單位和人名,更別提相關證書了。三是文案雷同。許多賬號的背后都有推廣機構推波助瀾。從人設到內容再到產品,讓人似曾相識,均無含金量,只為收割流量。受騙后,農民損失的不只是購買農藥、肥料的錢,很可能是一年的收成。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農民對農業科技服務的渴求。隨著農業發展,科技服務有效供給不足、與農戶實際需求脫節、基層農技服務力量薄弱等問題凸顯。有網民呼吁,“真正的農業專家能不能把技術送到地頭,能不能也到網上去多做做指導”。專家固然要發論文、做課題,但是也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產業中。其實,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經營主體愿意花錢購買農業科技服務。要鼓勵市場化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和企業發展,要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小院、專家大院等公益性服務模式,千方百計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

不讓劣幣驅逐良幣。涉農高校院所的考核評價體系要轉變,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只要實實在在為農業服務的都可以在考核評價上有所體現。農技推廣體系自身也要調整,要適應時代變化,發揮更大作用。各級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屬于公共服務機構,履行一系列公益性職責。如今,億萬農民都會上網,手機成為新農具,有問題用短視頻平臺找答案很普遍。盡管農技部門已有專門的農技推廣類軟件,但相較第三方平臺,用戶數不夠多、觸達率不夠高。要順應移動互聯趨勢,提升農技推廣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務效能。如果主力軍不能有效挺進主陣地,就不能說履行好了職責。

當然,很多專家也愿意用好各種信息化手段,只是苦于叫好不叫座的情況。有人說,“我們找的在地里‘爬’了十幾年的真專家,拍一天視頻,粉絲沒幾個”。這就要讓算法和流量真正為農民服務。一方面,平臺要加大對真正的農業專家、助農達人的流量傾斜和扶持力度,幫助他們擴大傳播聲量,為農民提供更多便捷可信的線上農技服務渠道;另一方面,響應“清朗”系列專項行動要求,將“內容以假亂真”“缺失資質”“提供偽專業信息”等列入整治重點,讓假專家現出原形,受到懲罰。

此外,還要加大對假冒偽劣農資的打擊力度,健全農資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從源頭上凈化市場環境。斬斷假專家非法牟利的產業鏈條,形成震懾效應。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為農服務并非一日之功。只有各方合力,讓農民得到真正的幫助指導,問得出結果、用得出效果、見得到成果,才能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