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北京8月18日訊(記者王寶會)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近日發布今年二季度銀行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情況顯示,今年二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467.3萬億元,同比增長7.9%。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認為,二季度我國銀行業繼續保持穩健發展態勢,規模平穩增長,資產質量改善,風險抵補能力較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穩健發展能力持續提升。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銀行業資產規模保持增長是我國經濟恢復向好、金融服務需求增加的結果。銀行業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加大信貸投放,貸款保持較高增速,從而推動其資產規模保持增長。
具體來看,大型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總額204.2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占比43.7%;股份制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總額75.7萬億元,同比增長5%,占比16.2%。董希淼認為,大型商業銀行市場份額上升明顯,市場集中度提高,“主力軍”和“壓艙石”作用進一步顯現。
從信貸資產質量看,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加快改善。今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3.4萬億元,較上季末減少24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49%,較上季末下降0.0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商業銀行風險抵補能力增強,今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7.3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269億元;撥備覆蓋率為211.97%,較上季末上升3.84個百分點。
董希淼認為,不良貸款環比實現雙降,主要得益于商業銀行加快不良資產處置,以及貸款投放速度加快產生的“稀釋”作用。后續資產質量反彈壓力仍然較大,尤其是普惠小微、房地產等領域的信貸風險以及非信貸資產風險尚未完全消除。加快處置存量風險、加大防范新增風險任重道遠。
同時要看到,股份制銀行及中小銀行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市場份額持續下降。董希淼表示,對銀行業而言,要進一步加強自律,摒棄“規模情結”和“速度情結”,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更重要的是,中小銀行應采取差異化競爭策略,回歸本源,揚長避短,真正邁上“小而美”“小而精”發展之路。
婁飛鵬表示,接下來,在金融政策上需要強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銀行要加快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提升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