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采用植保無人機進行病蟲害防治,一架無人機一次裝40公斤藥劑,5分鐘就能完成10畝玉米地的飛防,而且噴灑均勻,相比人工效率提高90%以上。”日前,在山東聊城市冠縣甘官屯鎮綠油油家庭農場的1000多畝玉米大豆復合種植基地,4架裝載著農藥的“空中衛士”在“飛手”的操作下對千畝農田開展飛防作業。農場負責人張維峰介紹說,“不到兩天時間,就能飛防一遍,真好。”
近年來,冠縣大力支持農業數智化發展,打造農業智慧化管理平臺,鼓勵智慧農業應用基地建設,不斷整合農業機械化裝備與智能化技術,構建起覆蓋“耕、種、管、收”全鏈條的現代化裝備體系,推動傳統農業向數字化轉變,以數字賦能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引領農業現代化。
冠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吳建坤介紹說,利用無人機的空中“一噴多促”,可實現防病蟲、防早衰、提產量的多重效果,同時,滴灌水肥一體化設施的應用,能降低玉米田間溫度,預防熱害,提高玉米授粉灌漿質量,實現節水、節肥、節時、顯著增產的目標。
病蟲害防治有“飛防”,地面管理有水肥“營養師”。今年,冠縣賈鎮金糧倉小麥專業合作社的田之明嘗到了科技種田的甜頭。“俺家的640畝玉米全部用上了水肥一體化系統新設備。”田之明說,“以前澆遍地,十天半個月,人工費就得1萬多元。使用了這套設備后,4天的時間就都澆完了,灌溉均勻,肥料利用率還高,預估每畝增產200斤。”
當地加速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通過互聯網技術對傳統農機化生產方式升級改造,借助“5G+北斗”網絡,讓田間管理者可通過手機下達指令,可實現無人駕駛機械沿著規劃路徑進行收割、脫粒、粉碎還田等作業,節本減損增效。“在搭建田間管理‘數字大腦’的同時,我們以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為目標,以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為抓手,搭建‘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平臺’,通過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的綠色高效生產服務模式,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冠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薛濤介紹說。目前,冠縣已培育173家服務主體,提供耕、種、防、收等12大類環節全鏈條托管服務,服務面積達129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