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重要性,指出,“過去我們黨靠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斷成就偉業,現在我們仍然要用這樣的思想來指導工作”,“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僅是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要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濃厚氛圍”。202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修訂后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為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提供了制度保障。
1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代代傳承,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價值觀。
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孕育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辛勤勞作傳統。“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等古訓,鐫刻著中華民族對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價值追求。《周易》提出“君子以儉德辟難”,《尚書》有言“克勤于邦,克儉于家”,《資治通鑒》中倡導“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節儉是生活態度、家庭美德,更是國家夯實執政根基的重要基石。歷經千年傳承,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成為應對生存挑戰的智慧結晶。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優良作風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中央蘇區時期,為突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和連續“圍剿”,毛澤東同志提出“節省每一個銅板為著戰爭和革命事業”,成為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優良作風的鮮活歷史見證。在西柏坡,我們黨對可能侵蝕自身肌體的各種腐化思想保持高度警惕,提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正是中國共產黨人以身作則、身先示范“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才凝聚起改天換地的磅礴力量,書寫了在絕境中求生存、在困境中謀發展的歷史篇章。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國內百廢待興、國際上遭遇封鎖遏制的艱難局面,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勤儉節約的思想,帶領全國人民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取得了包括“兩彈一星”在內的重大建設成就,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北大荒精神等都是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優良作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精神體現。改革開放初期,面對資金短缺、技術落后的現實困境,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重要力量。鄧小平同志在與外賓談到“中國式的現代化”時指出:“如果不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這個目標不能達到。”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率先垂范,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優良作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節儉樸素,力戒奢靡,是我們黨的傳家寶。現在,我們生活條件好了,但艱苦奮斗的精神一點都不能少,必須堅持以儉修身、以儉興業,堅持厲行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情”,“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他強調“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要求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持續整治“四風”問題、開展“光盤行動”……一系列舉措在全社會營造了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濃厚氛圍,使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優良作風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2 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更是實現民族復興、應對現實挑戰、涵養時代新風的必然要求,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價值。
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體人民砥礪奮進,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雖然我們已經告別了缺吃少穿、物資匱乏的苦日子,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過去的輝煌成就是靠艱苦奮斗取得的,更加美好的明天仍要靠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來創造。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唯有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保持迎難而上、頑強拼搏的勁頭,才能破解各種困境和難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助力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應對現實挑戰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能不能堅守艱苦奮斗精神,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們面對的是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風險挑戰越來越嚴峻。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基本國情,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領域節約行動,繼續用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指導高質量發展,引導全社會樹立綠色消費理念,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綠色發展;必須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勇于攻堅克難,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涵養時代新風的迫切需要。今天,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社會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這都不是浪費的理由。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地方和領域出現了講排場、比闊氣、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舌尖上的浪費”“車輪上的腐敗”“會所里的歪風”等現象仍有發生。盡管黨中央三令五申,個別黨政機關大手大腳、奢侈浪費現象仍有發生,一些黨員干部頂風違紀、隱形變異的“四風”問題仍然存在。鋪張浪費、奢靡享樂會敗壞黨風政風,損害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影響社會風氣。應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自覺抵制鋪張浪費、豪華奢侈之風,以優良黨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向上向好。
3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繼續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書寫新時代作風建設新篇章。
加強思想教育,筑牢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根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必須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認識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重要性,增強弘揚這一優良作風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教育納入黨員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引導黨員干部自覺傳承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小培養學生的奮斗意識和節約習慣,通過主題班會、社會實踐活動、沉浸式體驗等方式,讓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內化為“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
加強制度建設,筑牢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制度堤壩。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唯有將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理念轉化為具體制度,才能使其真正落地生根,成為全社會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要建立健全涵蓋預算管理、資源配置、監督考核等多領域的制度體系,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以制度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增強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優良作風的自覺。201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并在2025年對該條例進行了修訂,與時俱進地完善了黨政機關經費管理、國內差旅、因公臨時出國(境)、公務接待、公務用車、會議活動、辦公用房、資源節約等規定,通過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更新升級,進一步擰緊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的制度螺栓,筑牢了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制度堤壩。
堅持以上率下,發揮黨員領導干部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優良作風的模范帶頭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為老百姓過好日子,這是我們黨的宗旨和性質所決定的。”黨員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其一言一行不僅備受關注而且具有強大的社會示范效用,猶如一面鏡子映照著社會的價值取向。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頭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帶動社風民風持續向好發展。在工作中,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既要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精簡會議活動、文件簡報,規范公務接待、公務用車,降低行政成本,切實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推動發展、服務群眾上,堅決杜絕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又要勇于擔當、積極作為,面對困難和挑戰不退縮、不推諉,以頑強毅力和拼搏精神推動各項工作落實。在生活中,廣大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保持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不攀比、不炫耀,培養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為廣大群眾樹立榜樣,帶動形成勤儉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讓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凝聚起團結奮斗、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強大力量。
(作者:趙紀萍,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