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拍攝的四平市玉米主題街區。這條街集生產加工、流通銷售、餐飲娛樂、文創展示等功能于一體,充分發揮玉米產業集群效應,已成為市民游客品嘗四平玉米、了解玉米文化故事的“打卡地”。

7月9日拍攝的四平市梨樹百萬畝綠色食品玉米標準化基地核心區。四平享有“中國優質玉米之都”稱號,這里的生態資源優勢,造就了鮮食玉米“香、甜、軟、糯、嫩”的優良品質。

7月9日,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工作人員在分析黑土地土壤成分。該實驗站依托國家重點研發專項,以長期田間實驗攻堅黑土地保護難題。

7月9日,四平市梨樹縣后房村村民在采摘蔬菜。梨樹縣積極挖掘黑土地資源,大力發展棚膜經濟,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7月9日,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手在檢修農機設備。為實現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當地不斷打造“梨樹模式”的適配利器。

7月9日,觀眾在位于四平市梨樹縣的中國黑土地博物館參觀。作為全國首家專注于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博物館,全面展示了黑土地的演變過程及黑土地保護的經驗做法。

7月9日,科研人員在查看玉米植株長勢。當地通過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梨樹模式”,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增強,糧食穩產增產。
2020年7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調研。在四平市梨樹縣,總書記強調,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東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是“黃金玉米帶”“大豆之鄉”。前些年,黑土地在高產豐產的同時,也面臨著土地肥力透支的問題。對此,梨樹縣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探索出以少耕免耕、秸稈覆蓋還田為主要內容的保護性耕作技術,不僅減少了土壤擾動,還有利于蓄水保墑、培肥土壤、減少侵蝕,穩產增產效果明顯。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四平市積極落實吉林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強組織領導,堅持示范引領,強化技術推廣,強化日常監管,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推廣面積逐年增加。2024年,四平市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622.9萬畝,基本做到適宜地塊全覆蓋。今年,該市堅持以科技助力保護性耕作創新發展,促進農機與農藝融合,進一步推進“梨樹模式”提質擴面、提檔升級。
截至目前,四平市耕地質量綜合等級為3.76等,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個等級,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7個等級。2024年,四平市糧食產量達98.02億斤,創歷史新高,實現“21年連豐”。當前,該市正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重點,不斷強化黑土地保護工作力度,奮力向百億斤糧食產量目標邁進,力爭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經濟日報記者 趙 晶 馬洪超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