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明確要求,為新征程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科學指引。
把握賦能機理
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賦能機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其發展方向重點體現在先進制造、高新技術、數字服務等領域的顛覆性技術創新。一方面,顛覆性技術創新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另一方面,顛覆性技術創新也能通過技術溢出促進技術轉移和跨界融合,促進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從而通過技術創新的規模效應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其二,新型生產要素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能。在新質生產力中起重要作用的新型生產要素,對其他生產要素具有互補或替代效應,能夠改變原有要素組合及生產方式,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動能。同時,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能夠捕捉更廣泛的消費需求,從而促進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匹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其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主體支撐。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搶占科技制高點的重要戰略方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知識技術密集度高、經濟效益好、附加值高的突出特點,成為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而在未來產業領域,世界各國對其技術變革與產業發展還缺乏明確思路,這也為后發國家快速追趕提供了機會。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前景廣闊,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高質量發展上大有可為。
找準主攻方向
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更好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應明確思路,找準主攻方向,通過以下路徑實現。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添動力”??萍紕撔率且I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推動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不斷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應用效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一是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工業機器人、芯片、高端醫療器械、新材料等領域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二是構建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布局,突破原有的局部專項產業技術創新,加速全產業鏈技術創新。加快建設跨學科、高強度的協同創新平臺,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兼顧拓展前沿領域科學研發的廣度和深度。三是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科技創新鏈條,通過將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有機結合,加速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的推廣和應用,提高產業效率和質量水平。
積極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效力”。破解產業體系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問題,需要加快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通過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筑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產業根基。要利用數字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系統改造,推動傳統產業技術裝備的智能化轉型和生產過程的綠色化轉型,向價值鏈的高端延伸;開展前瞻性產業布局,重點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產業集群,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增長點,實現整體產業發展效能躍升;支持一些頭部企業布局未來產業前沿領域,鼓勵科研人員和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依托創新技術、數字平臺等形成開放共享機制,聚焦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等領域,打造領跑全球的未來產業集群。
更好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活力”。數據要素與傳統生產要素的融合可有效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加快完善數據資源供給體系。加快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數據要素的生產與供給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與硬件保障。有序探索、適度推進公共數據的運營,鼓勵第三方對公共數據進行挖掘與利用。另一方面,加快完善數據要素流通體系。建立健全數據要素的確權、定價等基礎性標準,探索適宜的數據交易平臺管理與運作模式,完善多層次數據要素交易市場體系,確保數據要素高效安全流通。此外,還要建立健全數據要素相關法律體系、數據要素市場規則體系、數據要素治理監管體系,加快完善數據資源保障體系。
著力培育壯大科技人才隊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聚合力”。人才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重要的能動主體,要通過培養高質量科技人才打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主力軍。一是建立高質量科技人才自主培養體系。重點從人才培養平臺、人才選拔機制、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著手,大力培養各行業急需緊缺的高層次人才。同時,提高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規模和質量,把握人才競爭優勢和科技創新主動權。二是營造有助于科技人才創新的良好環境。加快形成良好的科研創新生態,為不同創新主體提供公平機會。三是完善科技創新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結合不同類別人才成長規律,建立與評價體系相配套的長周期支持機制,形成多元評價指標體系和衡量標準,堅持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為科技人才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打通體制機制中的堵點卡點,加快形成相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一是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科技創新、產業引領、民生保障、經濟安全等領域的功能作用。同時,給予其他經營主體足夠的發展空間,激發創業創新的巨大潛能。二是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大力破除行政性壟斷和地方保護,推動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保障經營主體自主經營權。完善市場信息交互渠道,促進市場信息流動和高效使用,提升市場信息共享水平,使市場規模優勢得到充分釋放。三是推進科技領域改革創新,增強科研自主權,釋放科技創新潛能。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厚植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作者張利國 彭繼權 分別系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政治經濟學系主任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