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實現生產穩、價格優、流通暢、品質好的發展目標,構建更加穩健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是我們必須交出的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我們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事事緊抓不放”的擔當精神,用心用情用力作答。
民以食為天。米袋子、菜籃子,看似尋常,卻承載著千家萬戶最基本的民生關切。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糧食安全面臨極端天氣頻發、糧價低位運行、消費需求分化、食品安全期待提升等多重挑戰。如何實現生產穩、價格優、流通暢、品質好的發展目標,構建更加穩健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是我們必須交出的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糧食豐收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礎。今年我國干旱、洪澇災害等極端天氣偏多,農業災害呈現“南北澇中間旱”,給糧食豐收帶來不利影響。夏糧因局部地區干旱嚴重略有減產,經過奮力抗災,實現穩產豐收。當前正值秋糧產量形成的關鍵期,華東華北等地持續遭遇強降雨,黃淮等地持續高溫干旱,秋糧豐收仍需攻堅克難。有關部門出臺精準防災減災措施,力爭重災區少減產、輕災區保穩產、無災區多增產。中央財政緊急撥付下達10.15億元資金,支持北京、河北、山東、河南等受災地區恢復農業生產。各地開足馬力排水抗旱,有效降低了災害影響。只有打贏這場秋糧保衛戰,才能實現全年糧食生產的目標任務。
糧價大幅波動會對市場穩定和民生保障造成顯著影響。今年小麥、稻谷價格持續走低,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可能會影響糧食長期供給。國家及時啟動小麥、早秈稻最低收購價收購,避免“谷賤傷農”。截至目前,中儲糧已在河南、安徽、河北、江蘇和山東5省啟動小麥最低收購價收購,在江西啟動早秈稻最低收購價收購,確保農民種糧不虧本。在全國全面推廣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支持種糧農民“愿保盡保”,盡可能規避了價格波動風險。各地鼓勵糧食加工企業與農戶簽訂長期訂單,既能保障農民基本收益,又通過優質優價機制滿足消費升級需求,形成產銷共贏良性循環。
糧食種得好、賣得好,最終目標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現在糧油消費正邁向“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新階段,市場呈現鮮明的“金字塔”結構,中高端糧油產品消費快速增長,有機大米價格比普通大米高幾倍甚至十幾倍,但復購率很高,優質糧油產品供不應求,折射出消費升級的強勁動力。糧油是果腹之物,更承載著健康追求,年輕父母為寶寶選擇有機胚芽米,健身達人青睞高蛋白藜麥,老年人偏好低糖雜糧粉,每個消費群體都在尋找屬于自己的“糧食密碼”。糧食消費還承載著文化傳承功能,五常大米、沁州黃小米等地理標志產品,以品牌故事喚醒農耕文化記憶,實現經濟價值與文化傳承的雙贏。應持續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創新供給與消費場景,加強產銷協同,更好滿足人們多元化、品質化、個性化消費需求。
消費者不僅關心吃得飽,更關心吃的產品是否安全。糧食從農田到餐桌歷經生產、收購、倉儲、加工、銷售等多環節,每個環節都可能存在質量隱患,如重金屬污染、農藥殘留、違規違法使用添加劑、摻假使假、以次充好,等等。應嚴格源頭管控,在重金屬污染風險區,推廣低鎘水稻品種,加強土壤修復。完善糧食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強化技術支撐;初步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動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提高糧食質量檢驗監測水平;運用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建立質量追溯體系,為糧食賦予“數字身份證”,消費者掃碼即可查詢全流程信息。加強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確保糧食質量安全透明可控,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這張民生答卷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我們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事事緊抓不放”的擔當精神,用心用情用力作答。唯有如此,才能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更穩,不僅要盛滿更多中國糧,更要盛滿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劉慧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