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包裝上寫著食用量每日1片至2片的維生素C,“營養師”卻建議一天吃30片到40片。近期,一則關于保健品“營養指導”的報道,揭露出該行業的亂象。近年來,打著“營養師”旗號推薦保健品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些所謂“專業指導”,實際上是商家賣貨的套路。
隨著保健品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營養指導”專業服務與營銷的邊界日益模糊。一些商家通過偽造案例、夸大產品功效等手段誘導消費;有些銷售人員暗示保健品具有“治病”“防癌”等功效,更涉嫌違法。
“專業指導”不該成為銷售套路。要完善營養指導資質認證體系。可借鑒推廣深圳“醫碼通”經驗——掃碼查看營養師的執業資質和投訴記錄,幫助公眾辨別真偽。還要壓實平臺審查責任,對“營養師”賬號實行“雙驗證”。一方面,清理“營養顧問”“健康講師”等模糊頭銜,驗證營養師資質;另一方面,多渠道驗證“營養指導”內容的科學性和真實性,屏蔽虛假宣傳。
理性與科學是去偽存真的利器。要鼓勵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健康教育,讓專業人士多做科普工作,幫助居民提升健康素養。加大權威健康指南的宣傳力度,定期開展公益講座,幫助居民養成健康生活方式。當科學知識便捷可及,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那些以提供“營養指導”為幌子的營銷套路,自然就失去了生存土壤。(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盧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