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不是簡單的交易行為,當消費潛力可以順暢轉化為市場導向、供給能夠敏銳捕捉到需求并及時響應,中國經濟必將展現出更強勁的韌性和活力。這場供需之間的雙向奔赴,終將匯聚成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
消費是最終需求,事關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今年以來,我國消費市場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24.55萬億元,為做強國內大循環、推動經濟持續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前,受外部需求不確定性增加、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等因素影響,我國消費市場正經歷深刻的結構性變化。為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首要任務,尤其是在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加快補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成為今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從上半年消費情況看,有兩組數據值得關注:一是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長5%,增速較一季度提高0.4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二是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2%,其中二季度貢獻率為52.3%,較一季度又提高0.6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提高4.4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顯現。
我們樂見消費增速的加快,尤其是不斷涌現出的消費亮點,有力提振了消費信心。比如,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重點商品消費明顯升溫。據統計,上半年以舊換新已帶動商品銷售額超過1.7萬億元,限額以上家電、通信器材、新能源汽車等銷量分別增長30.7%、24.1%、40.3%。“IP+消費”“人工智能+消費”等新型消費備受青睞,綠色消費持續升溫,首發經濟熱度不減,數字消費活力十足。服務消費表現亮眼,從紅火的假日經濟到一票難求的演出市場以及屢創新高的電影票房,彰顯出服務消費的巨大潛力。此外,消費環境的持續優化提升,帶來了“中國游”“中國購”持續升溫,入境消費不斷擴大。
也要看到,消費擴容提質與傳統消費供給之間還存在適配度不高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消費潛力的釋放。破解這一難題,關鍵在于構建起供需兩端相互牽引、彼此成就的動態平衡機制,以供需的雙向奔赴來促進消費持續增長。這不僅是短期提振消費的應急之舉,更是重塑經濟增長內生動能的戰略選擇。
擴大消費要著力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關鍵在于穩步提升居民收入。當前,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較低,這意味著民生領域支出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對此,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完善收入分配特別是再分配改革,通過調節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提振消費意愿,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擴大消費要加快培育消費新增長點,重點在于增加優質消費供給。隨著生活水平提升,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品質、體驗和個性化需求,正變得越來越高。優質的服務供給不僅能精準匹配多元化需求,催生新的消費業態和消費模式,還能進一步豐富消費選擇,為消費市場注入新活力。同時,高品質供給還會引領創造新的消費需求,比如“人工智能+”“國貨潮品”等消費帶來了更多應用場景。
擴大消費要不斷優化消費制度環境,核心在于打通供需循環的關鍵環節。區域市場分割、質量標準不統一、地方消費保護等問題,抬高了供需兩端對接的成本與效率。實踐表明,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可以有效激發市場活力、釋放消費潛力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在要素高效自由流動中實現供需高效配置。
消費不是簡單的交易行為,當消費潛力可以順暢轉化為市場導向、供給能夠敏銳捕捉到需求并及時響應,中國經濟必將展現出更強勁的韌性和活力。這場供需之間的雙向奔赴,終將匯聚成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作者:顧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