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網信辦近日透露,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90余款大模型在國家網信辦完成備案,大模型應用的個人用戶注冊總數超過31億,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調用用戶總數超過1.59億。這組數字昭示著中國人工智能(AI)產業進入了一個歷史時刻:全球規模最大、場景最豐富、迭代最迅速的AI試驗場已然成型。
AI大模型個人用戶注冊數是中國人口規模的兩倍多,說明一個人注冊多個用戶賬號是普遍現象。如此龐大的用戶注冊數量,將為中國AI產業發展帶來哪些紅利?
數據紅利。31億用戶每天產生的對話、圖片、視頻,就像給AI投喂的“超級飼料”,將幫助大模型持續進化。比如問AI“怎么種草莓”,老一輩果農和農業大學研究生的提問方式完全不同。這些差異將讓AI進化得更懂“人話”,甚至能猜到你下一句想問什么。
場景紅利。從工廠流水線到直播間賣貨,從醫院讀片到田間無人機,中國幾乎把所有行業都變成了AI的“練級副本”。比如深圳工廠用AI質檢,河南農田用AI預測病蟲害。這種實戰訓練,國外AI根本羨慕不來。
生態紅利。用戶多意味著市場大,開源已成為頭部企業搶占市場的共同選擇。開源大模型就像“共享充電寶”,小公司花點小錢就能用上頂級技術。這種“技術超市”模式,正在催生無數神奇應用。
當然,紅利巨大,挑戰也同樣巨大。
算力挑戰。訓練大模型就像給AI“喂飯”,AI飯量驚人,廚房設備就得給力?,F在全球AI算力芯片市場就像被英偉達這家“外國大廚”壟斷的餐廳,最近還爆出他們的芯片有安全隱患,這不是更得倚重國產芯片嗎?華為、寒武紀這些本土企業的AI芯片已經上桌了,但咱們的“炒菜手藝”還在練級階段,得繼續加油!
安全挑戰。31億賬號玩AI的背后,藏著不少“炸彈”。聊天記錄、照片可能被偷看,這是隱私泄露炸彈。用方言提問總得不到好答案,這是算法偏見炸彈。AI生成的明星帶貨視頻能以假亂真,這是深度偽造炸彈。AI發展太快了,這讓相應的監管框架和技術標準仍處于追趕狀態,企業自查和政府監管也經常各顧各的,協同機制有待完善。
科研挑戰。與美國相比,我國在大模型核心技術方面仍有差距,算法設計、開發框架這些“基本功”還是美國更扎實。在基礎研發投入方面,美國就像個持續氪金的資深玩家。不過好消息是,咱們追趕的速度比他們預想的快得多!斯坦福大學《2025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提出:中美頂級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性能差距已從2023年的17.5%急劇收窄至0.3%,近乎“零代差”。
31億用戶不僅是市場規模的標志,更是國家創新能力的一次極限壓力測試。從“用戶規模最大”到“綜合實力最強”,并非順理成章的坦途,我們還需走好四條路。
走好夯實算力底座之路,加快國產AI芯片的規模化商用和迭代升級。走好強化基礎研究之路,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攻關。走好完善治理框架之路,平衡創新發展與風險管控。走好全球開源高地之路,鼓勵全球開發者協同創新,以中國智慧定義國際新規則。
當AI遇上龐大用戶群體的真實需求,爆發的能量可能遠超所有人想象。誰能率先把“最大試驗場”轉化為“最強創新場”,誰就將在新一輪全球AI競賽中贏得主動。期待31億用戶不僅是數字的奇跡,更成為智能革命的真正動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