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公眾同情心的擺拍、以“科學解讀”之名散播謠言、打造低俗人設……作為當下熱門的傳播形式之一,短視頻激活了一池春水,為眾多主播帶來了可觀收益,也引得不少人因利相爭,為追逐流量不擇手段。近日,北京等地通報了開展“清朗·整治短視頻領域惡意營銷亂象”專項行動的成果,有力凈化了網絡空間,對短視頻惡意營銷亂象起到了有效震懾。
短視頻惡意營銷行為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令人防不勝防,危害不容小覷。不論是“編故事”還是打“擦邊球”,都在沖擊著道德底線和法律紅線。短視頻中的虛假信息,可能誤導公眾,造成經濟損失,還可能擾亂社會秩序,引發恐慌不安。當虛假、低俗內容充斥網絡,不僅對廣大網民的信息甄別能力是一種考驗,更對營造風清氣正網絡環境提出了挑戰。
面對短視頻惡意營銷,必須堅持“露頭就打”,采取有力措施持續形成高壓態勢。還要不斷健全完善內容篩選機制,豐富審核管理技術手段,用更多“預防針”減輕整治打擊的壓力。短視頻平臺應更多承擔起主體責任,明確審核和處置標準,強化重點環節內容管理,完善標簽標注功能,健全算法推薦和流量分配規則,遏制違法違規內容的傳播。同時,應加強對創作者的引導,避免流量成為唯一導向,提高創作者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廣大網民也應積極參與到網絡空間的治理中來,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和甄別能力,不輕信、不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對于惡意營銷等違法違規行為,應及時向平臺或監管部門舉報,共同守護好網絡空間。(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