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也去网,国产高清A在线视频,大屁股白浆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欲久久久天天天综合精品牛牛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德勝村的“蝶變”

2020年01月09日 00:00   來源: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周 雷 祝惠春 朱軼琳

  “我的新年愿望,就是想請總書記再來我家坐坐,看看我們村的幸福生活。”1月8日,壩上地區白雪皚皚,艷陽高照。置身溫暖明亮的新居里,河北省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村民徐海成告訴記者,2017年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他家跟他算了收入支出賬,囑咐他要加油干、好好干。此后,他和朋友合伙承包大棚搞起了馬鈴薯種植,2018年純收入達10萬元,2019年收入繼續增長。

  “新的一年,我還要大干一場。”徐海成滿懷信心地說,自己家住上了小樓房,買了小汽車,二女兒又考上了大學,日子紅紅火火,過去緊巴巴的光景一去不返了。

  如今,德勝村黨員群眾脫貧致富干勁十足,村里推廣馬鈴薯種植,興辦民宿旅游,建設光伏發電項目,2019年人均純收入達1.37萬元。通過實施精準扶貧,共脫貧211戶442人。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的37.8%降至目前的0.17%。同時,整合搬遷附近兩個自然村,統一規劃建設德勝新村,高水平配套建設基礎設施。

  德勝村的“蝶變”,是張北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縮影。張北地處北京周邊,是河北省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縣區之一,屬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近年來,張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囑托,全縣干部群眾立足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靶向目標、精準施策,合力攻堅、狠抓落實,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據統計,2019年全縣脫貧3552戶6270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57%,100個貧困村脫貧出列。

  脫貧攻堅要“勇啃硬骨頭”。張北縣有12個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在50%以上。在各方支持下,張北縣調集精兵強將逐一攻克。張北縣二臺鎮代家村就是一例。

  “產業扶貧,拔掉窮根。”河北省工信廳民營經濟發展處處長、張北縣二臺鎮代家村駐村第一書記毛紅領告訴記者,貧困人口產業以燕麥、甜菜等傳統種植業為主,十年九旱,靠天吃飯,貧困群眾依靠產業增收有限。鑒于此,代家村選擇了全營養食品藜麥作為突破口。2017年村集體試種成功后,因勢利導增加種植量。2019年26戶村民種植藜麥1300畝,并進行了有機認證。

  為確保村民脫貧致富,代家村完善了“合作社+農戶+精加工+訂單”的運作模式,注冊了“藜合富”商標,打響品牌。在代家村的藜麥加工廠,藜麥原糧通過過篩、碾米、拋光、吹糠、色選等多道工序成為成品,價格由每斤4元升到18元至20元。

  “2019年,我種了200畝藜麥,年收入達30萬元。”村民霍俊清告訴記者,代家村以往只搞傳統品種的種植,很容易賠錢。駐村工作隊的到來,不僅幫村里形成了致富主導產業,還改善了村里的面貌,鄉親們安居樂業。

  在拿下深度貧困村的同時,張北縣還采取多種模式推動全域“空心村”治理。其中,對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空心率較高的120個“空心村”進行易地新建,在縣城東2.7公里的義合美村建設了45萬平方米的集中安置社區,安置12個鄉鎮1.6萬多人。

  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張北縣堅持集中安置區和產業園區“兩區同建”。在距離義合美安置區南側3公里處建成東西部協作項目西瓜基地,2019年,投資780萬元新建大棚800個,當年有300個投入使用,收益24萬元,通過公益崗位或困難救助金的形式全部發放給搬遷戶。依托張家口市農科院壩上基地的技術,張北忠信馬鈴薯合作社發展馬鈴薯產業,常年就近吸納就業300多人。

  張北縣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基本做到扶貧產業全覆蓋,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機結合,通過“空心村”治理、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實現高質量脫貧。

  從產業發展看,張北縣大力提升傳統種養產業的規模和產業化水平,肉牛、奶牛養殖規模超8萬頭、生豬60萬頭、羊80萬只;將光伏扶貧打造成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鐵桿莊稼”,全縣每年光伏扶貧產業收益1.5億元以上,40%作為村集體收入,其余60%通過公益崗位形式發給貧困戶,可覆蓋3萬戶(戶均3000元);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和生態旅游業,僅靠草原天路為代表的全域旅游業發展,就帶動1.2萬人參與,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從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看,全縣建設11所互助幸福院,可入住1320人。

  “百姓不脫貧,干部不松勁。”張北縣委書記郝富國表示,2020年,要以高質量的脫貧成效,向全縣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周 雷 祝惠春 朱軼琳)

(責任編輯:王炬鵬)

德勝村的“蝶變”

2020-01-09 00:00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