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7月31日訊(記者 盧阿峰)7月31日,央視新聞在其發布的“國家醫保局支持腦機接口等新技術進入臨床并收費”報道中提到,為鼓勵藥品研發創新,國家醫保局制定了“新上市藥品首發價格機制”。這是自去年新上市化學藥品首發價格機制征求意見之后,國家醫保局首次公開“新上市藥品首發價格機制”已在政策層面建立。
國家醫保局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司司長王小寧在上述報道中表示,“我們支持高水平的創新藥,在上市初期取得和高投入高風險相符的收益回報,實際上就是比較滿意的一個價格水平”,并提出“對于高水平創新藥,設置一定價格穩定期”。
王小寧同時介紹,從創新藥的掛網流程方面,國家醫保局也將給予積極支持,包括一省受理各地通行的“聯審通辦”的受理模式,助力新藥快速推向臨床。
從前不久的《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正式發布,到公開報道“首發價格機制”已制定,均向市場釋放出清晰信號:中國醫保定價機制正在從以往的“控費主導”邁入“鼓勵高質量創新”階段。
從價格空窗到收益承諾 創新藥定價邏輯迎系統性重估
上述央視新聞報道中還提到,國家醫保局從立項、定價等方面入手,暢通新技術的收費通道,助力滿足臨床急需的新技術新產品加快收益回報。目前已公布的30批立項指南新增涉及新產品新設備的價格項目100多項,基本形成“價格立項與技術創新并行”的格局。與此同時,為鼓勵藥品研發創新,國家醫保局還制定了“新上市藥品首發價格機制”。
有業內專家告訴財聯社記者,創新藥在中國上市的“首發價格”長期處于模糊地帶。由于醫保準入需經歷國家談判周期,而市場準入流程分散且審核標準不一,許多企業在新藥獲批后往往陷入“掛網難、定價低、不敢推”的困局。
首發價格機制的缺位,導致創新藥失去“窗口期變現”能力,而這正是新藥研發最關鍵的投資回報支撐階段。尤其對于中小Biotech(生物醫藥公司)而言,一旦首發價格未能覆蓋研發成本,不僅會嚴重打擊管線轉化信心,更會影響企業對下一個新藥項目的投入能力。
例如,今年6月13日,億帆醫藥(002019.SZ)對外宣布艾貝格司亭α注射液在美國市場的終端定價是國內的近14倍;君實生物(688180.SH)的抗腫瘤藥PD-1,中美市場的藥價相差30多倍。
“新藥一上市要進醫保目錄就必須通過各種手段降價,嚴重挫傷醫藥企業創新積極性。”資深醫改專家徐毓才告訴財聯社記者,此舉在于鼓勵藥品創新研發,有利于保護醫藥企業創新積極性,也是對之前國家醫保談判政策的完善。
王小寧提出的“滿意的價格水平”、“一定的價格穩定期”,被業內視為將“政策默許”升級為“機制確認”,安徽省醫藥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谷先鋒告訴財聯社記者,這不僅是對企業研發激勵機制的結構性回應,也有望為創新藥在醫保談判前建立“真實市場價格”提供定價參照。
政策路徑浮出水面 業內盼早日“見面”
現階段,國家醫保局尚未對外正式公布“新上市藥品首發價格機制”具體細節,但2024年2月下發的《關于建立新上市化學藥品首發價格形成機制 鼓勵高質量創新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已明確,主旨思想是堅持藥品價格由市場決定,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整體提高新藥掛網效率,支持高質量創新藥品獲得“與高投入、高風險相符的收益回報”。
具體的價格機制方面,上述通知顯示,新上市的化學藥品首次在各省藥品采購平臺申報掛網時,企業可以選擇按醫保部門公布的評價量表,從藥學、臨床價值和循證證據三方面對號入座、自我測評,按分值進入高、中、低三個組別。自評點數越高,表明藥品創新價值含量越高,新上市藥品首發價格的自由度就可以越高,在掛網服務方面提供綠色通道掛網、穩定期保護等政策扶持。反之,點數越低的藥品,需要提供更充分的信息披露支持價格合理性。
國家醫保局價格招采司有關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首發價格的掛網服務模式是與以往掛網模式并行的一個新渠道。例如自評點數高的藥品,首發價格穩定期五年,在穩定期內不納入集采、原則上不干涉掛網價格等保護措施,便于企業在創新藥產品生命周期的早期,能夠快速獲取相應的回報。
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彭騰教授此前告訴財聯社記者,“創新藥上市早期放寬定價,從政策層面來講肯定作用很大。創新是科技生命力,每個企業都想創新,而研發創新業務需要大量時間和金錢。但現在看來生存是第一位的,有的企業并不具有創新的條件和資本,所以從政策層面來看任重而道遠。”
值得注意的是,王小寧提到的新藥跨省“聯審通辦”機制亦被認為是與價格機制同步落地的關鍵操作層工具。
“對于Biotech而言,時間就是成本。省級掛網一旦加速,就意味著企業能更早從醫生端獲得反饋,能更早做銷售計劃,也能更早在一級、二級市場獲得估值認可。”安徽省醫藥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谷先鋒告訴財聯社記者。
財聯社記者此前采訪獲悉,相關企業均對于未來創新藥的政策環境表示積極判斷。君實生物(688180.SH)總經理兼CEO鄒建軍曾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隨著國家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全鏈條政策陸續落地,政策紅利正轉化為全產業鏈動能。當前支付環境進入深層次改革,政策通過動態調整機制力圖精準平衡“以價換量”的商業化需求與創新價值回報。
“非常期待這項機制的正式文件早日發布,它不僅能夠提高企業對新藥研發投資回報的確定性,也有助于中國市場在全球藥品上市策略中的權重提升。”谷先鋒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如果實施路徑足夠清晰、執行周期足夠穩定,將會極大增強行業對本土創新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