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十四五”期間,聚焦群眾醫保領域急難愁盼的問題,我國醫療保障事業成績斐然。集中帶量采購、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等一系列措施,讓病患能夠用得起藥、用得上新藥;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門診慢特病的保障越來越好,便民惠民的舉措越來越多。醫保這張民生保障安全網,以一個個實實在在的行動,回應著大家對“病有所醫”的期盼,成為增進民生福祉、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關鍵力量。
3歲3個月的小希第一次清晰地聽到這個世界的聲音。由于雙耳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他一直斷斷續續使用助聽器,但效果不佳。眼看孩子的語言發展受到影響,醫生建議為小希安裝人工耳蝸。數十萬的醫療費用給這個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2024年12月,第五批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納入人工耳蝸、外周血管支架兩類產品。人工耳蝸參與集采的3家外資企業和2家內資企業全部中選,人工耳蝸類耗材單套價格從平均20余萬元降至5萬元左右。今年3月,集采后的價格在各地落地實施。一些地區還將人工耳蝸植入術和人工耳蝸納入當地醫保支付范圍,小希所在的四川省就是其中之一。小希的父母第一時間聯系醫院為孩子做了手術。
和助聽器相比,人工耳蝸能夠重建感音器官,幫助患者聽力恢復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集采后,小希雙側耳蝸總費用11.69萬元,經過醫保報銷和針對困難家庭的醫療救助后,自付1.29萬元。目前,小希還在適應他聽到的聲音,之后的言語康復訓練將帶他回到有聲的世界。
國家或地方組織集中帶量采購,采購方以量換價、醫藥企業以價換量,以這樣的方式降低藥品和耗材虛高的價格。參與集采降價的除了這些高值耗材,還有一些成熟的藥品。
糖尿病患者張女士最近換了一種藥:西格列汀二甲雙胍片,和以前服用兩種降糖藥相比,現在只需要服用一片,而且價格更低。
為促進群眾用藥質量和可及性整體提升,2018年以來,國家層面已經開展了10批藥品集采,覆蓋了435種藥品;開展了5批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采,覆蓋心內科、骨科、眼科等領域7大類高值醫用耗材。
近期,第11批集采工作已經啟動,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的優化集采措施,以“穩臨床、保質量、防圍標、反內卷”的原則開展集采。比如在報量方面,醫藥機構可以把自己認可、想用的品牌報上來。在中選規則方面,優化了價差計算的“錨點”,不再以簡單的最低價作為參考,同時報價最低企業要公開說明報價的合理性,并承諾不低于成本報價;在質量保證方面,要求投標藥品的生產線兩年內不存在違反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情況,藥監部門對集采中選企業檢查和產品抽檢兩個“全覆蓋”。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院長助理蔣昌松:“這樣的變化相當于從集采1.0時代變化到集采2.0時代,這樣的優化措施,最終目的是促進多方共贏的局面:患者可以用上價格合理、質量有保障、供應有保障的藥品;醫保基金可以實現更好的價值采購、戰略采購和基金的可持續;醫藥產業能夠在公平的競爭環境里,靠質量取勝,靠成本取勝,靠規模取勝。”
藥品價格直接影響群眾的看病費用。不斷優化的集采措施,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使群眾能夠用得起藥。而在醫保藥品目錄之外的藥品,通過醫保藥品目錄談判,為創新藥及時進入醫保目錄開辟了綠色通道,使一些罕見病、腫瘤患者能夠用得上好藥、新藥。
蔣昌松:“集采是針對成熟的仿制藥、競爭充分的老品種。醫保談判針對的是專利期內的創新藥,甚至是全世界第一個開發出來這個品種的企業。讓他們能夠及時進入醫保報銷,能夠讓患者可能在一些成熟品種都無效的情況下,趕緊用上這些最新的最好的藥品,這些藥品可能填補臨床空白,滿足未被滿足的治療需求。”
楊女士2021年確診肺癌,手術后于2023年復發,多次服藥、化療無效后,2024年10月,醫生向她推薦了1年前獲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的新藥舒沃替尼。這是針對罕見的肺癌基因突變研發的創新藥。
使用這款藥,每月要花費36000多元的治療費,這讓她非常發愁。也是在這個時期,2024年醫保目錄藥品談判中,舒沃替尼參與談判,并正式進入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后的新版醫保藥品目錄于2025年1月1日實施。從原來的全自費,到現在當地醫保和自己購買的商業保險疊加后,楊女士只需要支付很少的費用,這讓她感覺自己的生活又重新明亮了起來。
楊女士只是千萬患者的一個縮影。通過醫保目錄動態調整,創新藥進入醫保目錄造福患者,減輕用藥負擔,提升治療可及性;而進入醫保藥品目錄使創新藥有更大的市場空間,這也激發醫藥企業研發高臨床價值創新藥,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以來,醫保基金對醫保談判新增藥品(創新藥)的支出大幅增加,2024年的支出是2020年的3.9倍,年均增速達到40%。“十四五”以來,累計402種藥品進入目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實現全國統一,目錄內藥品總數達到3159種。
在廣州市南方醫院腎病中心,來自甘肅蘭州的糖尿病腎病患者劉先生正在妻子的陪同下進行血液透析治療。夫妻二人2017年隨孩子來到廣州后一直在這里治療。以前,異地報銷讓他們壓力非常大。對于腎病患者來說,血液透析治療十分重要。劉先生一周三次的透析維持著他的基本健康。
2021年,國家醫保局在全面實現住院和普通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的基礎上,啟動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門診放化療、尿毒癥透析、器官移植術后抗排異治療等5種門診慢特病相關治療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試點。劉先生參保省甘肅和就醫省廣東都落實了這一政策。
截至目前,全國所有醫保統籌地區作為就醫地均能提供10種門診慢特病相關治療費用跨省醫保直接結算服務,不僅方便了患者,也給醫療機構提供了極大便利。
“十四五”期間,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人次從2020年的537萬人次增加到2024年的2.38億人次,增長了44倍;跨省住院直接結算率達到90%左右,減少群眾墊付超5500億元,提前兩年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
醫療保障是減輕群眾就醫負擔、增進民生福祉、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在“減負”的同時,群眾看病就醫也越來越便捷:除了跨省異地就醫之外,個人賬戶共濟范圍也更廣,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共濟范圍擴展到近親屬,同時大力推進跨省共濟;醫保服務更便利,打造“15分鐘醫保服務圈”;全國超12.36億人開通使用醫保碼,就醫買藥實現掃碼直接結算。
“十四五”期間,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左右,2024年度全國基本醫保參保人數達到13.27億人。2021—2024年,累計有近200億人次享受就診醫保報銷,2024年是2020年的1.6倍。“十四五”以來,醫保基金累計支出12.13萬億元,年均增速9.1%。
國家醫療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章軻:“國家醫保局將持續管好用好醫保基金,在守護全體人民生命健康的同時,也為包括醫藥產業在內的各相關產業發展持續注入強勁動力,推動相關產業為全體人民提供更加高效、更加安全、更加可及的醫藥產品與醫療服務,在更高水平上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從跨省異地就醫墊付的繁瑣到直接結算的便捷;從創新藥的遙不可及到納入醫保的普惠……“十四五”期間,醫保事業的每一步跨越,都踩在群眾急難愁盼的節點上。隨著醫保制度的持續完善,這張民生安全網也將越織越密,守護著健康中國,也傳遞著溫度與力量,讓更多人在面對疾病的時候少一份擔憂、多一份底氣,也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