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也去网,国产高清A在线视频,大屁股白浆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欲久久久天天天综合精品牛牛

出游尋“綠”

2025-08-18 08:5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魏金金)

出游尋“綠”

2025年08月18日 08:5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尹 婕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人們走進麥田拍照留念;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縣,人們或乘竹筏漂流賞景、或玩槳板競渡戲水;在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口生態旅游區,人們徒步、觀鳥……在旅途中尋找和感受綠意,盡享各地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已成為人們出游的重要內容。

可賞可玩可體驗

泛舟前行,低頭可見水下魚群嬉戲,抬頭可看兩岸綠意蔥蘢。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小七孔景區鴛鴦湖上,許多游客被“翡翠般”的湖水所震撼。“早就聽說這里空氣好、水質好、風景好,趁著暑假,全家人一起來放松休閑。”北京游客徐樹林對小七孔景區的生態美景連連贊嘆。

“可以暢快地游山玩水”,是小七孔景區的一大魅力。據了解,該景區圍繞山水資源優勢,打造系列新業態,例如暑期推出水上飛人、摩托艇沖浪、皮劃艇項目,優化提升傳統的鴛鴦湖游船、臥龍谷漂流體驗等,讓游客沉浸式感受好生態的魅力。

觀察枝葉、氣根,順著工作人員手指的方向尋找棲息在林下的招潮蟹。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內常有的研學場景。該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內的紅樹林總面積230多公頃,是我國典型的沙生紅樹林區,截至目前共監測記錄到239種鳥類和208種底棲動物,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吸引許多研學團隊將這里作為研學目的地。近年來,北海市科學利用紅樹林、海島等優質生態資源,推出生態游、海島游等多條研學旅行線路,開發自然類、地理類、人文類、體驗類等18種研學實踐課程。

在路上也有好景觀

8月,專為看泉去山東濟南的江蘇游客陳源發現,濟南的不少路也很美。千佛山南路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走在路上,往南可以看佛慧山青巒如黛,往北可隱約看到千佛山古剎。”在社交平臺上和網友交流后,陳源得知,這條路也是條景觀大道。

能夠“邊走邊看風景”的路正成為游客心目中“沒有圍欄”的景區。在湖北武漢,105公里長的東湖綠道猶如一條翡翠項鏈,包括聽濤道、湖中道、白馬道等8段主題景觀道,為游客勾勒出“人、城、湖”共生的美麗圖景。沿湖漫步,可看四季不同景。這條綠道成為展現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名片,不僅受國內游客喜愛,也吸引眾多外國游客慕名而來。據東湖綠道講解員介紹,今年到訪綠道的外國游客數量顯著增長,從過去以日韓等亞洲國家為主,擴展到歐美、非洲等多國。

為市民和游客增添更多“路上的風景”,也被很多地方列入規劃。今年以來,青海省以國省干線公路為基礎,以“山景村色”為節點,加快推進拉脊山、北龍山等10座觀景山峰生態旅游風景道建設,形成路景交融的旅游公路網,讓更多游客慢下來、留下來。

跨縣、市甚至跨省的生態景觀道還有效帶動了區域旅游發展。今年暑期,到福建的不少游客是被“1號濱海風景道”吸引而來。這條全長超1200公里的濱海風景道,串聯起寧德霞浦、福州平潭、莆田湄洲島、泉州崇武等9個沿海縣(市、區),方便游客“追著海走”,沿途可在霞浦拍灘涂風光、在平潭追“藍眼淚”,也能到湄洲島踩細沙。不僅如此,風景道沿線還嵌入了200余處體驗點,例如,游客可去霞浦沙江的傳統海帶加工坊,親手晾曬海帶;到平潭北港村的手工陶藝吧,體驗陶土制作。這條風景道“不僅是景觀帶,更成了‘閩式生活’的體驗長廊”。

看生態也是品生活

窗明幾凈的藏式民宿內,老板多吉剛送走一撥客人,正忙著收拾、打掃。多吉家的民宿位于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一座緊依珠峰的高原小城。隨著前來登山的人增多,當地像多吉一樣吃上“旅游飯”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開辦民宿、商店,或是給登山客當向導。過去可不是這樣,盡管守著珠峰,人們的日子仍舊過得緊巴巴。后來,國道318升級改造、定日機場興建,交通更加便捷,當地的廁所、通信設施、應急救援站等也日益完善,這里的旅游業日漸興旺。

對于這個“金飯碗”,當地人倍加珍惜。定日縣始終堅守“保護優先”的原則,推動綠色交通革新,用新能源環保電動車取代穿梭于景區的柴油車,既減少碳排放,也為游客提供更加舒適環保的旅行體驗。前往珠峰的游客在為大自然所震撼的同時,也真切感受到了當地人生活的變化,“無論是住宿條件,還是餐廳、衛生間等,都很不錯”。

守護生態,已成為許多生態旅游目的地百姓的生活常態。

今年暑期,前往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看竹海的游客絡繹不絕,細心的游客常在竹林間看到一些人忙碌的身影,或清理斷枝雜物,或排查隱患。他們都是景區所在王府溝村的護林志愿者,自發管護村內植被生態,并配合護林員做好森林防火等工作。據介紹,當地依托生態優勢發展文旅產業,打造竹海景區,帶來了客流和人氣,也帶動村民增收。“能吃上‘旅游飯’,是生態的饋贈,這個‘金飯碗’俺們可得護好。”護林志愿者李文獻說。

(責任編輯:魏金金)